查看原文
其他

狂喜与空无:冈本信治郎的平面世界(上篇)

東京画廊+BTAP 東京画廊BTAP 2022-09-04


35岁的冈本信治郎,1969



狂喜与空无:冈本信治郎的“平面”世界


苑菲 文|刘霞 编




冈本信治郎1933年生于东京神田,2020年于日本镰仓逝世。一生经历了日本社会剧烈动荡和飞速发展的全过程。战争、大众文化的发展膨胀、都市化、全球化、信息化….这些戏剧性的变化似随机设置的游戏场景——人们一会儿狂喜、一会儿疲惫、一会儿精神焕发、一会儿伤痕累累。这些无“秩序”的世界运转“规律”激起冈本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反思,他的艺术作品在这些无常的表象中寻出一种常态:时代现实下的普遍空虚。




“日本波普艺术先驱——冈本信治郎个展”正在展出,東京画廊+BTAP



-1950-1960:早期风格的形成-


1952年毕业于日本桥高等学校后,冈本便开始自学绘画。最初1953年的作品《自画像》和《祖母像》虽仍属于具象写实,但已经可以看出构图上大胆的简化和平面化。主体人物像剪影般占据图中,背景仅为少许几何形状和线条。


1954年杂志照片


1954年,冈本开始为《梟》杂志创作卡通式的绘画,代表了他对自己表现语言的不断探索与更新。此间冈本也开始探索水彩。相比厚重的油画颜料,冈本喜欢水彩所带来的即兴表现力。同时,在战后资源匮乏的时期,水彩为普通人最易获得的绘画材料。他于1955年参与了“日本水彩协会展览”并获白泷奖。从冈本1957年所作的作品来看,艺术家对水彩的应用超越了此媒介的常规模式。传统的水彩画多为轻薄明亮的写实作品,而冈本大量的使用深色 ——棕、绿、蓝和黑——形成灰暗、深不见底的混合物,复杂而无限地渐变着。零星的亮色形状盖在抽象化的具象事物上 — 白口罩、彩虹或雨。这些作品让人联想起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战后缩减到消失的人物,抑或保罗·克利(Paul Klee)用墨加水彩画出的主观缩影世界。


这十年间冈本的艺术风格快速发展。在1956年,冈本以设计师身份加入了凸版印刷公司,并与吉田吉惠(Yoshie Yoshida)等人创立 “制作会议”小组。其简介、卡通的风格得到当时前卫艺术圈的肯定,于同年参与 “第八届读卖 Independent展览” 并在村松画廊举行首次个展。这一年7月,《日本经济成长与近代化》白皮书发表,宣告日本 “已走出战后”并进入高度成长期,记录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建和改变的开端。日本各地刮起一阵前卫艺术的旋风,对艺术的定义——连同一切原有的概念——都面临着颠覆性的挑战和翻新。经济的飞速生长也促进了商业和都市流行文化等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同时,美国的摄政和国际化政策使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想法被引入,为日本艺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并鼓舞了艺术家的实验精神。自五十年代起,各异新的声音逐渐诞生替代了学院派 — 实验工房、具体派、九州派、新达达主义、高赤中、激浪派、物派、概念艺术— 争先恐后地在传统艺术上寻求突破,使艺术领域本身产生了多样化甚至分裂。


冈本信治郎1957年作品


冈本的艺术发展于此背景。在五十年代晚期,欧洲的无形艺术(Art Informel)侵入日本并快速成为主流。这场暴雨淹没了 “图像”, 使得艺术倾向两极化。冈本,连同其他艺术家,都面临着“具象”或“非具象”的选择。1958年,不满于前期作品中对现实对象的直接指示,冈本停止创作了两年。在此过渡期间他不断地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表现方式。正如冈本的文章《一览艺术理论》透露,虽然他对自己早期更直白的社会写照产生了怀疑,但其深刻的早期经历也让其无法接受前卫艺术单纯绝对的形式主义。此外,更多层面的问题均困扰着这时期日本艺术家。在强烈的西方影响之下,日本艺术家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感到不安、甚至缺失。怎样才能在国际现代舞台中展现出一种独属日本的艺术?二战的灾难让任何对现实的描写显得艰涩,但深刻被二战所影响的冈本无法彻底地从真实社会逃离到单纯的艺术世界中。在所有人都宣布着 “图像已死”的时候,并没有像同僚一样彻底地将外界对象从其艺术中清除。


这之后冈本的作品从之前的黑暗转变为爽朗与清澄,这表现语言稳定地延续于冈本其后一生创作中。六十年代的《十个印第安人》标记了他艺术中的一个新顶峰。画中活泼、半抽象的人物指向可以认出的事物,但却浸透在他独特的表现语言中,与现实的关系若远若近。拟人化的形态让人想起儿时的玩具,仿佛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或人造天堂。在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下,冈本的选择介于具象和抽象两者之间。他拒绝了传统的自然主义,而把现实个人化、概念化。此作在1964年获首届长冈现代美术馆奖展的大奖,冈本也因此成为日本艺术界的焦点。


1965 年《十个印第安人》于日本国立竞技场前展出

冈本信治郎|十个印第安人|100x72.7cm x10|布面丙烯|1964



-大众流行文化-


冈本生于日本神田小川町,成长于上野。他在小手艺人聚集的下谷那霸区域度过了童年。那里也有很多寺庙,甚至一连串的寺一直从上野连到浅草。那里充满了古老的江户气息,充满了文人和艺术家。正如内田鲁庵所说,主街广小路连着南边的银座和北边上野圣山,从江户时代就是东京城的中枢。吉田吉惠用东京上野下町的气息来形容冈本的性格,“坦率、活力十足”,也正是冈本童年的生长环境和其都城流行文化塑造了冈本的视角和艺术形式。


他的小学老师曾记起冈本小时经常翘课去和家里人一起看戏和表演。冈本从不认为学校或者文凭是最重要的,正如在艺术中他同样不满于单纯的追求完美技法。孩童时的冈本对昭和时期充满活力的各种大众娱乐艺术所着迷。在针生一郎眼中,对于他曾教过的冈本,“每一天都是星期天:鲜艳的锡质玩具,烟火的光芒,俗艳的马戏团服,他母亲画在和服腰带上的图案,作装饰的香包,明亮的硬纸板游戏…” 这些普通人生活的日常是冈本创作的中心。


冈本信治郎成长于日本动漫的萌芽及探索期,日本动漫(Anime)这个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冈本最年幼时接触的漫画有阿苏礼的《悠闲的老爸》和只野凡儿的作品,后来1934出现在《少年俱乐部》杂志上的的阪本牙城的《坦库·坦库罗(タンクタンクロー)》(一个机器般长相的百变钢铁人,可以从他肚子中的洞拿出任何东西。与他的 “黑头盔”战斗,此漫画为后来的阿童木、多拉A梦等科幻漫画提供灵感。)


“光之影绘”系列,1986


冈本80年代创作的 “东京少年” 系列中可以看到此漫画的影子。其他系列如 “冒险弹吉”(岛田启三的漫画、基于早期日本在密克罗尼西亚的殖民者森小弁的故事。为十五年战争期间最受大众欢迎的英雄人物)、《野良黑犬》(田河水泡笔下 “猛犬连队” 的一员、以日本皇军为原型)、1928年诞生的《米奇鼠》、《大力水手》、银幕上的《贝蒂娃娃》…这些均来源于冈本的童年经历,五彩缤纷地再现于艺术家画中。


这些文化不光成为冈本艺术作品中重要的形象寄托,还塑造了他的表现语言。他画面中亮丽的颜色和活泼的图形让人想起东京繁华喧闹的街头,他热爱的卡通则化身于他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微妙的幽默,而准确的线条和平面的颜色则源自他对流行娱乐文化的接触。冈本在1956年成为凸版印刷公司的一名设计师,此时正值日本战后重新振兴日本平面设计、大众媒体繁盛的时期。平面艺术同时出现于广告海报、唱片封面、书籍装帧、杂志、漫画等多种新文化形式,浸泡在这些平面文化的经历对冈本艺术风格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86年作品《活动大写真》


1986年作品《活动大写真》局部



-战争带来的虚无底色-


冈本幼年的那个美好世界很快便在滚滚浓烟下渐暗而消逝。二战时冈本只有十岁,属于没有服役过的一代人,在当时被称为 “东京少年”。当年长的男孩在满洲战斗时,冈本生活在被军人们称做“内地”的祖国。他同其他留下来的人一样为了逃避空袭被从城市中疏散到乡下。在这里,他眼中的战争是他曾凝视着闪亮的银色美国航战机 - 他的“银蜻蜓” - 在东京蔚蓝的天空中不断下降、留下一长串宁静的白蒸汽痕迹。战争的结束终结了他的一场美梦。他对战争的描写流露出他孩童的视角:半人半机器的卡通人物组成的是島田啓三《冒险弹吉》中弹吉的军队。对于这场战争,冈本只能就其后果和残象 —— 那远处的爆竹或者那炸平后辽阔的地平线 —— 并用他熟悉的表现语言进行想象。然而,掺杂着刺眼的机械形状的拟人画面仿佛揭露了人类中非人类的层面。


银蜻蜓|162x130.3cm|布面丙烯|1983


1975年,42岁的冈本于瑞江驿写下对战争的回忆:“至今仍无法忘记两个场景。其一是战争。另一个是和平。还有一个男孩。这些均是一个不能思考的猴子眼中所看到的。那些眼睛,那么热切地详细着胜利,却同时像一个不足轻重的旁观者一样被留在边上。如果我可以算有过一个战争经历,那不是真正的‘战争一代’所经历的真实的战争。而是集中于透明的白蒸气痕迹的。”


正如艺术家所写,他是以一个软弱无力、与世隔绝的少年身份经历了二战。这种隔阂和距离体现在他那似无法穿透的画布表面、冷静的线条和片状的颜色。这场战争经历对他影响终生,成为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题材。但这些有关战争的画并不是和平主义的控诉,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审视。冈本对亲身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拒绝前卫的形式主义和抽象表现艺术的强烈情感和主观色彩,好似像一个考古学家对古老残骸的研究。冈本艺术中的冷淡和空虚感也来源于日本二战灾难性的失败带给国内年轻人的情感流失:一种扰乱性的未知感、一种对缺乏实质的软弱无力、一种失重般的绝望、一种对人类的质疑。


冈本信治郎参加MoMA举办的“新日本绘画雕塑”展,1965


冈本经历了两次灾难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均深刻地影响了他一生,使他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画中反复出现的云状图案让人不安地想起艺术家童年目睹的空袭或核弹爆炸。晚年,911事件再次唤起了曾经一幕幕令人恐惧地回忆,驱使他创作了作品《崩塌中的大楼:新格尔尼卡》。这幅巨大的画作中,个体的痛苦被普遍化为全人类共同的遭受和不变的生存现实。


- 未完待续 -




冈本信治郎过往报道


1965年新闻记事


1966年新闻记事


1967年新闻记事


1974年新闻记事


1979年新闻记事


1980年新闻记事



東京画廊+BTAP 正在展出


日本波普艺术先驱——冈本信治郎(Shinjiro Okamoto)个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東京画廊

Tokyo|Japan

东京都中央区银座8-10-5第四秀和大厦7层7F, 8-10-5 Ginza, Chuo-ku, Tokyo104-0061 Japan

Tel: +81-3-3571-1808 

Fax: +81-3-3571-7689


Beijing|China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陶瓷三街E02Ceramics Third Street, 798 Art ZoneE024 Jiu Xian Qiao, Rd., Chao YangDistrict, Beijing

Tel: +86-10-5978-4838

Mail: info@tokyo-gallery.com

         btap@tokyo-gallery.com.cn

Web: www.tokyo-galler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